在浙江湖州安吉,经营家庭农场的汪女士,获得了浙商银行湖州分行批复的一笔信用贷款,用于翻新鱼塘和扩大经营规模。“我们农场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抵押物,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批一笔信用贷款,这让我们非常高兴。”汪女士满眼都是喜悦。
农业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又缺少抵押物,汪女士能够快速获批信用贷款的背后,一个创新的客户评价指标功不可没——“浙银善标”。有别于传统依靠抵押物价值的风控逻辑,“浙银善标”从社会价值视角出发,将客户在社会责任领域的担当与贡献纳入评判体系,从而配套差异化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向“善”的客户。
“汪女士的农场采用‘稻鳖共生’这一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出产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同时还带动村里数十位妇女、残障人士及100余户家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符合我行‘浙银善标’一级。因此,我们为她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审批一笔‘浙个好·数易贷’信用贷款,以支持农场发展壮大。”浙商银行的客户经理总结道。
从汪女士的故事可以看出,如今金融的服务范式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从依赖不动产、抵押担保式的“当铺”金融逻辑,向全面衡量客户生产经营能力、社会价值体现的场景金融逻辑转变。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与资源,正在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本源,这也是近年来浙商银行所倡导并践行的“善本金融”理念的核心要义。
缘起:善本金融重塑金融服务新范式
金融有两重性,有营利性也有功能性。“功能第一性、营利第二性”是善本金融的理论基石,倡导从社会价值视角重塑金融逻辑,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从而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本源。
在浙商银行看来,这是金融行业的特殊属性决定的。金融具有很强的“放大器”功能,服务善的主体,就是放大善的事业;服务恶的主体,就是放大社会危害。因此,善本金融把“善”作为金融服务的出发点,服务于善的主体、善的领域、善的行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民金融素养,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特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善本金融”理念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浙商银行近年来在“向善”之路上不断实践探索,并在2024年逐步完善了善本金融“六大支柱”体系,结出丰硕成果,将2024锻造成为善本金融的“夯实之年”。
夯实:“六大支柱”升维“善本金融”实践
致广大而尽精微。
这句出自《礼记·中庸》的哲思凝练了浙商银行善本金融实践的策略和路径——既从广大处着眼,时刻胸怀金融的服务第一性,又从精微处入手,于细节的实践和平实中抵达进阶之路。具体来说,善本金融的“进阶之路”由“六大支柱”所构成,分别是擎旗“金融顾问制度”、探索“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构建“浙银善标”体系、实施“善本信托”工程以及推行“问责向善”“员工向善”。
先看金融顾问制度。来自浙江衢州的生猪养殖企业——浙江天蓬畜业有限公司感触颇深,并有三次不解之缘:第一次,当企业在为“数字化低碳种猪良种场项目”融资奔波时,由浙商银行衢州分行副行长牵头的金融顾问团联动了融资租赁、保险、期货领域多方专家,带来了一套“联合诊断”方案,并在短短两周内落地;第二次,当避不开“猪周期”的到来,依托“1+N”金融顾问模式,为企业定制了生猪“保险+期货+融资”方案助力穿越“猪周期”;第三次,金融顾问化身主播,于地头田间搭起特产市集和直播间,推荐了衢州特色土猪肉……这一系列举措,让金融机构与企业在内的伙伴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也让金融顾问走出金融机构本身,走向政府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并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作为一项于2018年首次推出的创新制度,金融顾问制度借鉴了我国法律顾问制度,通过“1+N”(1个金融顾问链接N个机构资源)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为金融专业人士赋予社会化金融顾问角色,旨在推动金融从以牌照为中心的专业服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从单一的融资服务向“融资”和“融智”相结合的全方位服务转变,成为其践行“善本金融”的首要内容。
2024年,金融顾问制度在以浙商银行为主席单位的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以下简称“金服会”)平台下茁壮成长。例如,2024年为积极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金服会组织了“送新政助发展”金秋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部署会上发布了金秋专项行动方案,倡导全体金融顾问走进企业,将积极的政策信号传递到千家万户,并围绕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之需,“综合化”“陪伴式”“全方位”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据统计,金融顾问以工作室为载体,截至目前已开展“三走进”活动、企业调研、投教活动2700余场,累计服务企业超10万家,落实融资1.09万亿元。自2018年机制建立以来,金融顾问队伍已从起步的50人扩大到2024年的4200人,金融顾问工作室224家,同时在全国16个省市借鉴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银行还在积极深化金融顾问制度赋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例如,在浙江省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设立席家村金融顾问工作室,将驻村第一书记与金融顾问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促共富;联合杭州市委金融办组织“千名金融顾问助万企”活动;赋能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为个体劳动者选聘“创业导师”160余名;为浙江省经信厅提供36名资深金融顾问协助结对促共富行动……这些深化探索共同打造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浙江样板”。
再看“善本金融”的第二大支柱实践——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2022年,金服会联合杭州市临平区开展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以临平为试点,重点围绕政府端、企业端、社会端等三大主体,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县域综合金融生态。以支持政府平台为例,针对区县层面“懂金融、懂经济”干部缺乏的难题,金服会依托浙商银行、财通资本、金杜律所等成员单位的金融顾问,建立了赋能党政经济金融干部队伍培训的机制,目前已培训人员100多人次;还比如,为赋能区县打造特色发展赛道,金服会发挥“1+N”综合金融优势,形成“区县产业发展地图”报告,编撰“金融助力招商引资服务手册”,提供“融智”服务……这些不仅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回望2024年的进阶之路,以2024年2月召开的“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专题研讨会”为契机,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开启了模式复制推广和迭代升级工作——目前,该模式已迭代更新至2.0版本,并在全国74个区县复制推广,建立了83家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金融顾问工作室,覆盖全国22个省、42个地市,实现浙江省内11个地市全覆盖。
“善本金融”不止于金融机构自身“向善”,还力求推动“客户向善”“社会向善”。据此,便来到了践行“善本金融”的第三大支柱——“浙银善标”体系。正如开头汪女士的故事所展示的,有别于传统的围绕资产规模、经营利润、负债水平等经济指标以及客户抵质押物等担保手段,“浙银善标”从客户的社会价值视角出发重塑风控逻辑,更关注客户在国家战略执行、自然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贡献构建一套“善”的客户标准,并以此落实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营造“金融向善”与“客户崇善”同向同行的发展氛围,让社会价值反哺企业的经营生态,为金融领域构建“中国式ESG”提供“浙银实践”样本。
2024年,浙商银行培育的“浙银善标”体系方法论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客户群体中结出“善果”——2024年8月发布了2.0版,完成了包括法人版和个人版迭代升级惠及更多企业和个人。截至2024年12月末,已累计服务“善标一级”客户约10万户,善标一二级公司客户授信余额超1.5万亿元。
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企业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善本金融倡导企业家重新思考企业的存在方式,让企业不仅是创造财富的经济主体,还要成为促进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体。这里集中体现为第四大支柱——善本信托工程。围绕企业自身产业生态、企业家出生地和企业所在地三大场景,以及传统民生领域和基层社会治理两类项目,着手依托慈善信托工具的改革创新,开启了让企业家自主可感知的慈善模式创新。据统计,仅截至2024年12月末,浙商银行已完成善本信托备案96单(占2024年全国新增备案慈善信托总数的16.5%),累计备案信托规模3789.16万元。
最后是推出问责向善、员工向善,以人文建设来构架行业生态。浙商银行认为,若要以金融之力推动社会向善,金融机构的员工需要率先“从善”,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观。据此,浙商银行通过持续开展“一行一校”教育帮扶,成立“善行工作室”、拥军工作室等方式完成对特定人群及慈善公益的助力,努力把“员工善行”打造成为践行和展示“善本金融”特色的重要窗口,让员工成为向善文化的践行者、受益者和传播者。
目前,“一行一校”项目已与33所乡村小学完成结对帮扶,受助学生上万人;“拥军款”专属理财产品服务超过1万户军人、退伍军人和军属;全行共成立31家“善行工作室”,开展社区服务、帮扶残障人士、慰问孤寡老人、完成贫困儿童的“心愿清单”等公益活动。
时光雕琢信仰,岁月见证成长。翻阅2024年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答卷,金融领域展现出了持续的稳健性与创新力,金融强国建设的步伐日益坚定。在坚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以“善本金融”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持续推动了金融初心回归和使命提升。
展望未来,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表示,“善本金融”理论和实践还将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实践创新之路上持续探索,力争建立以“善”为本的金融服务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外部评级的助善机制,将金融精准性、普惠性和可及性作为金融治理的核心目标,真正实现让中国金融治理以“金融论金融”走向“以社会论金融”。(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