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2025年3月中期借贷便利招标公告。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有个重大变化,即自本月起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方式将由单一价位中标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此举意味着什么?对市场又有何影响呢?
两种操作方式有何不同?
MLF(中期借贷便利)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简单来说就是,央行通过招标方式,向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发放的贷款,在此过程中,银行需提供一定的债券作为质押品。在单一价位招标中,银行可以报送各自的投标利率,不过中标利率是统一的;而在多重价位招标(也称美式招标)中,中标利率是按照各自的投标利率来,也就是说中标利率不再统一,不同银行获得的融资成本不一,这标志着MLF利率的政策属性完全退出了。
MLF政策利率属性逐渐淡化
此前,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MLF利率是挂钩的,一般会在MLF利率公布后再进行公布。不过自2024年7月起,MLF操作时间被推迟到LPR报价时间后,这意味着LPR与MLF利率不再挂钩,也是央行弱化MLF政策利率属性的体现。此外央行也曾明确,央行主要政策利率是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并要逐步淡化其他期限工具利率的政策色彩。而此次MLF操作方式变化,是MLF政策利率属性的正式退出。
影响几何?
MLF政策利率属性退出后,将回归流动性工具属性,即聚焦于提供1年期流动性,与其他各期限工具共同构成央行流动性工具体系。
东方金诚指出,此举将进一步突出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地位,疏通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
中信证券表示,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解除MLF政策利率属性,配合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形成多层次流动性管理框架,稳定市场预期。MLF利率多重价位中标或为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减压。预计在央行宽货币信号下,长端利率中枢较中旬或存下行空间,但“股债跷跷板”效应下短期仍将维持震荡格局。
综上来看,MLF采取多重价位中标方式,标志着MLF政策利率属性正式退出,同时也强化了7天逆回购利率的核心政策利率地位。未来央行流动性管理将更加高效精准,兼顾多重目标。
基金投资有风险。在进行投资前请参阅相关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判断基金是否与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