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兼备宝藏冠军基# 打卡第9天, 2025年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投资者既渴望收益又畏惧波动的心态愈发明显。$工银可转债债券$与$工银聚安混合C$之所以能成为市场关注的“双星”,不仅源于其亮眼的业绩排名,更因其策略设计与市场环境的深度适配性。
一、市场周期应对
1. 可转债的“全天候”特性**
可转债在不同市场阶段的表现差异,使其成为资产组合中的“润滑剂”,在熊市阶段,有债底价值提供保护。例如2023年沪深300下跌5.2%期间,$工银可转债债券$仍实现15.06%正收益,核心逻辑在于持仓转债平均到期收益率达3.8%,远超纯债产品。 ;在震荡市阶段,由条款博弈创造超额收益。基金2024年通过捕捉7只触发下修条款的个券(如某新能源车企转债下修后涨幅达24%),贡献组合3.2%的收益,在牛市阶段,则得益股性弹性充分释放。2024年四季度科技板块反弹时,基金持仓的半导体转债平均涨幅超30%,带动净值快速攀升。
2. 混合基金的“温度计”策略
$工银聚安混合C$通过量化信号动态调整股债比例: 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于2.5%时,债券仓位提升至70%,侧重中长久期利率债; 而当权益市场市盈率分位数低于40%时,股票仓位上限可提高至45%,重点配置错杀白马股; 当股债性价比指标(股票风险溢价)突破历史均值+1标准差时,则会启动“股债再平衡”机制。
2024年该基金利用此模型在6月、12月两次精准加仓消费板块,单季度超额收益达4.3%。
二、收益来源
1. 可转债的“五维收益模型”
$工银可转债债券$的收益可分解为:
•票息收益(占比30%):持仓标的平均票面利率2.8%,年化贡献约2.5% ;
•转股收益(占比40%):通过择时转股获取价差,如2024年某光伏转债转股获利18% ;
•条款博弈(占比15%):下修、赎回等条款触发带来的价差收益
•信用利差(占比10%):精选AA+及以上评级标的,获取50-80BP利差 ;
•流动性溢价(占比5%):参与新券申购获取短期交易机会 。
2. 混合基金的“双轮驱动”结构
$工银聚安混合C$通过精细化分工实现收益增强:
•债券端(60%仓位)**:采用“哑铃型”配置——30%超短融(1年内)应对流动性需求,30%5年期政策性金融债获取骑乘收益,40%高等级信用债(如AAA城投债)锁定票息。
•权益端(40%仓位):构建“核心+卫星”组合,70%配置消费、医药等低波动板块,30%布局AI、机器人等成长赛道。2024年卫星组合中的某机器人龙头股涨幅达58%,贡献权益部分近一半收益。
三、基金经理能力圈
1.黄诗原团队独创的“三因子定价模型”,将传统转债估值拆解为:
债性因子信用利差修正后的纯债价值 、股性因子隐含波动率调整后的期权价值 、博弈因子下修概率*预期转股价调整幅度 。通过该模型,基金在2024年成功挖掘某被低估的医疗转债(实际价值较市场价低估21%),持有6个月后获利34%。
2.$工银聚安混合C$通过三项创新提升抗风险能力:
•非对称止损:允许成长股最大回撤30%,但要求价值股回撤控制在15%以内 ;
•跨市场对冲:持有10%仓位的港股高股息标的,与A股形成互补
•智能定投:当基金净值回撤5%时自动触发双倍定投,利用“微笑曲线”摊薄成本 。
2024年该组合通过港股中海油服(年度涨幅42%)抵消了部分A股消费股的回调压力。
总之,投资从来不是简单的产品选择,而是认知变现的过程。$工银可转债债券$与$工银聚安混合C$的组合,本质上是将专业管理人对市场的深度认知转化为可执行的策略框架。在2025年的复杂棋局中,与其盲目追逐热点,不如依托经过验证的体系化能力,让投资回归“大概率正确”的朴素逻辑。记住,最好的配置不是预测明天涨跌,而是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你始终拥有应对的底气。
@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