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富邦债基姐妹花#打卡第5天。最近去银行办业务,发现理财经理的推荐都变成了“求稳”——从去年的信托产品,到如今遍地开花的债基海报,这画风转变快得就像川剧变脸。作为穿越过三轮牛熊的老基民,我摸着兜里新到账的年终奖,突然想明白个理儿:在资产荒的沙漠里,债券基金不是备胎,而是骆驼的储水囊。
一、利率下行的“重力加速度”
上周和老同学聚餐,这位老投资人喝着精酿啤酒吐槽:“现在做债就像在自动扶梯上逆行,你得跑得比扶梯下降速度快才能前进。”这话糙理不糙。看看最近五年数据:
十年国债收益率从3.5%滑到2.5%,平均每年掉20bp,
AAA级企业债利差从100bp压缩到50bp,腰斩只需24个月,
银行理财收益率从4.5%跌到2.8%,比过山车还刺激。
这种时候,要是我还死守着三年前的“固收+”策略,估计早就被市场教做人了。现在我的武器库里就两件神兵:【方正富邦鸿远债券】$方正富邦鸿远债券C$ 当矛,专攻利率波段;【方正富邦睿利纯债】$方正富邦睿利纯债C$ 作盾,死守票息收益。这两者的黄金配比,可比丈母娘找女婿的条件还讲究。
二、我的“债基金字塔”搭建术。
底层(40%):【方正富邦睿利纯债】$方正富邦睿利纯债C$ 的“压舱石效应”。去年把父母养老钱托付给睿利时,我做了个极端测试——把2018年熊市至今的净值曲线拉出来,发现最大回撤居然没超过1.2%。这种稳如的特质,简直是为底仓配置量身定做。特别是它持仓里那些5-7年利率债,就像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能品出票息的醇香。
中层(50%):【方正富邦鸿远债券】的“冲浪板哲学”。
今年跟着牛伟松团队学了个狠招——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量预判资金情绪。比如上周逆回购突然放量到5000亿,我立马给鸿远追加了10%仓位,果然两天后MLF降息落地,净值蹭蹭涨了0.35%。这种操作就像冲浪时预判浪涌节奏,踩准点就能飞起来。
塔尖(10%):流动性预备队的“闪电战”。
留了笔钱在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里,平时当现金管理工具,遇到债市急跌就化身抄底特种兵。8月那波调整,我就用这招在鸿远C类上吃了波7天免赎的“时间差红利”。
三、复利效应的“时空魔法”。
上个月整理账户时发现个惊人事实:如果从2020年开始每月定投睿利纯债5000块,现在账户里的利息已经能覆盖我家物业费了。这种“睡后收入”的积累,就像在时间的土壤里埋下橡树种子。
给大家算笔账:
- 按【方正富邦睿利纯债】近三年年化4.2%计算
- 每月定投5000元,坚持10年
- 到期本息合计≈81.3万元
- 其中纯收益≈21.3万,相当于白赚42个月的定投本金
这种复利魔法,在利率下行通道里反而更显珍贵——当新资金只能买到2%的资产时,你锁定的4%老资产就成了稀缺资源。就像现在回头看三年前买的5%理财,简直像捡了钱似的。
四、投资账簿里的“时光胶囊” 。
昨晚翻出2018年的交易记录,那年我在债市寒冬里咬牙定投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时每期投入时都肉疼,现在回头看却成了最英明的决定。突然想起《肖申克救赎》里的台词:“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
现在的我,早已不再每天盯着净值波动。账户里的鸿远和睿利,就像两位性格迥异但值得托付的老友。一个带我穿越周期的惊涛骇浪,一个陪我细数岁月的静水流深。2025年就算利率真跌到2%以下,至少我知道,自己已在时间的坐标系里,提前埋下了抵抗通胀的锚点。
写完这篇时,马路对面公园里的梅花已经开了。忽然觉得,债券投资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把我们对时间的焦虑,转化成了可触摸的复利曲线。或许财富自由的密码,就藏在这些看似平淡的票息积累之中。@方正富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