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债基金,基于其风险收益特征,往往被视为现金打理的投资工具。
存款利率中枢不断下移,叠加2024年的债牛表现,短债基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追求稳健的投资人目光。
近期,短债基金经历了一些调整,但在债牛的思维惯性里,调整往往被视作加仓的良机。那么,这次是吗?短债基金到加仓时候了吗?
(一)短债基金为何调整?
1)2025年开年以来,短债基金经历调整
1月6日以来,截至1月21日,全市场短债基金大约碎了10个蛋。短债基金收益中位数为-0.09%,短债基金指数下跌0.10%。
从收益率变动情况来看,1年期国债、1年期商业银行AAA同业存单、1年期AAA企业债利率分别抬升25bp、20bp、19bp。
2)回调原因主要在于资金面偏紧
资金面偏紧的背后有3方面因素:
一是,资金需求增大。MLF大额回笼、缴税高峰、春节取现等因素,使得资金需求阶段性增大。具体而言,1月15日,MLF到期9950亿元。1月16日、1月17日为税期走款高峰,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出。即使央行在这两日加大资金投放,但资金利率依旧偏高。
二是,央行流动性投放相对克制。一方面,“稳汇率”成为当期核心任务。减少流动性投放,有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另一方面,10年国债利率迭创新低后,央行非常重视金融机构的久期风险,减少流动性投放,会约束长端非理性下行。
三是,大行减少资金融出,进一步放大资金缺口。非银存款自律新规落地后,大行非银存款或有一定流失,融出能力下滑,而银行间资金需求外溢至交易所,资金分层现象明显。
(二)资金面何时缓解?
资金面的决定方在央行。资金面何时缓解的问题,转化为央行所顾虑的方面何时变化?
1)汇率压力正在缓解
前期人民币汇率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元指数太过强势。
从Trump上一轮任期的情况来看,在2017年1月20日正式就职后,美元指数见顶回落。背后的深刻原因在于:市场此前计入的政策预期过强,最后落地不及预期。
聚焦于当下,从Trump本身的“既要、又要、还要”来看,“强美元、低利率、制造业回流”在逻辑上是不可能三角,主张全部落地,本身就是一很难的事。近期美元指数已在回落,对应的人民币汇率压力正在缓解。
2)货币宽松趋势仍在,只是货币节奏有讲究
理解货币宽松趋势和节奏的差异。无论是当前偏低的物价水平,还是后续财政发力过程中减少债务付息对新增财力的侵蚀,当前宏观图景隐含相对平稳的低利率环境要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和趋势不改
节奏层面有一定讲究。一方面,在央行“打完头阵”后(已经调降20bp的逆回购利率),短期接力棒或在财政政策。传导链条有了更进一步的效用显现后,央行加码的效用或更高。另一方面,等海外不确定性进一步明朗后,政策效用有望更高。
3)中期,从银行净息差角度看,未来资金利率有望下行
从中期的视角来看,长期的高位难以持续,引导资金利率下行也是保护银行净息差。近年来,银行在不断下调贷款利率、让利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净息差持续收窄,已低于1.8%的警戒线。为了保护净息差,存款利率进行了多次调降。但在2024年11月份之前,货币市场利率并未跟随。带来的影响是存款搬家至非银,而只有货币市场利率同步下行,存款才会回流银行体系。
4)调整后的短债性价比在回升
近期短债的一面是调整,而另一面是票息更厚了,相较于前期抬升了20bp左右,短债性价比正在回升。从历史来看,在货币宽松进程未结束前,债市每一次波动或都是再关注的机会。
聚焦当下,仍处于跨春节窗口期,资金面短期或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但随着跨春节窗口期跃过,随着财政政策逐步落地和海外不确定性逐渐明朗,资金面有望逐渐缓解,进而有望带动短端利率下行,最终体现为短债基金的修复。
而在短债基金的选择上,需要综合关注创造收益的能力和控制回撤的能力。1月6日-1月21日期间,全市场短债基金中,最大跌幅达到0.36%。回撤较大的背后或在于激进的杠杆。在资金利率大幅高于资产端利率时,容易带来较大的波动。
那些坚定产品定位,策略不激进也不胆怯,始终知行合一的短债基金,更值得关注。
$富国短债债券型A(OTCFUND|006804)$
$富国短债债券型C(OTCFUND|006805)$
$富国短债债券型D(OTCFUND|019802)$
#投顾交流会##债基朋友圈##春节持基还是持币?#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也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不预示基金未来具体投资操作,基金经理可在投资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