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赛道春季行情#打卡第24天,
2025年3月,科技板块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分化。当市场热议AI概念股的热度时,业绩确定性已悄然成为资金配置的核心标准。从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的订单爆满,到特斯拉机器人带动的运动控制产业链升温,科技投资正从“炒概念”转向“算业绩”的理性回归。这一转变背后,既有技术突破的推动(如DeepSeek大模型引发的AI平权浪潮),也有外资对中国科技资产估值逻辑的重塑。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一轮科技行情的本质至关重要。它不再是2015年流动性驱动的“疯牛”,而是技术驱动与价值重估的长期趋势。这意味着,需要摒弃短期追涨杀跌的心态,转而关注那些既有技术壁垒、又能兑现业绩的硬核赛道。然而,科技板块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尽管长期趋势向好,短期波动风险依然存在。3月中旬科技股的集体回调,既反映了市场对高估值标的的担忧,也暴露出部分领域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攻守兼备的投资组合?现在从中短期策略与长期价值两个维度,来探讨一下科技投资的“变”与“不变”。
一、中短期投资逻辑:聚焦政策催化与业绩验证
1. 政策红利窗口期的确定性机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人工智能+”行动,叠加集成电路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等政策加码,半导体设备、AI算力等核心领域迎来密集订单落地期。例如,光刻设备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8%,刻蚀设备、薄膜设备加速替代国外产品。建议优先配置:
• 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2024年订单同比增75%)、中微公司(刻蚀设备全球市占率突破20%)
• AI算力基础设施:新易盛(光模块毛利率提升至32%)、中际旭创(800G产品全球份额第一)
2. 规避高波动与纯概念炒作
当前科技板块交易拥挤度接近历史高位,部分标的估值透支未来2-3年业绩。例如,低空经济概念股平均动态PE达85倍,但商业化落地仍处早期。建议采取:
• 分散持仓:将资金分配至AI应用(医疗、教育)、机器人硬件(特斯拉Optimus量产在即)等不同细分赛道
• 动态止盈:对短期涨幅超50%的标的,若财报不及预期(如研发投入占比下降),果断减仓
3. 利用市场情绪波动布局
3月财报季期间,科技股分化加剧,但回调或为布局机会。可参考科创综指市盈率分位点(当前约45%),在低于历史30%分位时启动定投。例如,科创综指覆盖更多中小型创新企业,行业分布更均衡(前三大行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
二、长期投资逻辑:产业趋势与全球竞争力的共振
1. 硬科技突破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中国科技企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跃迁:
• 量子算力:中国首次大规模开放量子算力,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成链
• RISC-V架构:全球出货量超100亿颗,中国厂商贡献50亿颗(占比50%)
• 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65%,宇树科技春晚后订单激增
2. “技术红利—业绩兑现—估值提升”闭环
以半导体设备为例:
• 技术红利:国产替代政策推动设备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28%
• 业绩兑现:北方华创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120%,中微公司MOCVD设备订单排产至2025Q3
• 估值提升:A股半导体设备PE(TTM)从2024年初的60倍升至当前的85倍
3. 穿越周期的核心资产特征
• 技术壁垒:如华为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打破国外垄断
• 全球化能力:中际旭创海外营收占比超60%,光模块产品覆盖英伟达、亚马逊等巨头
• 现金流韧性:寒武纪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为正,研发投入占比超100%
三、对工银新兴制造混合C(009708)的配置价值分析
1. 中短期适配性
• 政策敏感度:电子行业持仓占比55.79%,重点布局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AI芯片(寒武纪)等政策支持方向
• 业绩弹性:近1年收益率78.38%,夏普比率2.53,显著优于同类产品(同类平均1.82)
2. 长期持有价值
• 产业周期契合:重仓股聚焦半导体设备(7.2%)、AI算力(6.8%)、机器人(5.5%)三大高景气赛道
• 机构认可度:机构持仓占比30.05%,反映专业投资者对其策略的认可
综上,科技投资的魅力在于其永恒的创新性与不确定性。从中短期看,政策催化与业绩验证是核心抓手;从长期看,产业趋势与全球竞争力才是胜负手。对于我们投资者,选择一只行业配置均衡、基金经理经验丰富的基金(如$工银新兴制造混合C(OTCFUND|009708)$ ),或许是在复杂市场中实现稳健收益的最佳选择。展望2025年,科技股或呈现“螺旋式上涨”格局,耐心与纪律将是穿越波动的关键。
@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