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阿里巴巴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业绩大幅超越投资者预期,进一步带动A股投资者情绪爆发。

市场回顾
今天,股票全天成交量再度突破2万亿元,代表港股科技指数的恒生科技指数全天上涨6.53%,代表A股科技指数的科创50上涨5.97%,一举突破924行情以来的高点。

这行情就一个字:爽!
科技行情演绎的背后是躁动的人心,很多人正在跃跃欲试。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市场的信心正在修复。以前大A股的Beta都无人问津,而现在投资者都想主动拥抱Beta,一扫往日阴霾。
风险偏好正在缓慢修复,我们的信心其实大多数都来自于外部叙事,而非向内寻求。人性都是逐利的。
过去我们可能认为购买债基是投资者本身风险偏好低的表现,其实不然。在以前的经济衰退叙事中,债券在各类资产的比较中具有优势,被视为容易赚钱且起码不会亏损的选择。
而现在,叙事或许正在改变。不排除我们会相信媒体营造的科技牛市叙事氛围,宣传它可以赚大钱的话术。一旦我们笼罩在这种氛围之下,渐渐就会有"我上我也行"的思想,风险偏好也就慢慢提高了。这使得投资者有信心购买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进一步带动股市上涨。
随着科技股与红利/债券表现出现两级分化,市场或将出现明显的资金虹吸效应:资金从债券和红利类基金流出,转而涌入科技成长板块。
事实上,部分债券基金已经面临大额赎回,基金公司因此需要提高净值计算精度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科技成长的投资共识正在市场中逐渐形成。虽然有人认为"共识终将被打破",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市场借此共识抱团推高股价的可能性。这种市场现象往往是机遇与风险并存。
应对之道
作为投资者,我们又该如何适应现在的行情呢?我相信,不少投资者也有类似的困惑。
1、对于还没买入相应科技基金的投资者朋友,我不是很建议新开仓买入。因为你可能只看到了眼前收益,还不了解科技行业股价表现的波动有多大,动辄30%以上的回撤,没在市场摸爬滚打几年,心脏受不了。如果没有合适的主动基金,持有现金也无妨,起码不会亏。
2、有一部分投资者或许想要切换基金,把表现不佳的基金换成当前热门的品种。我理解这种因踏空带来的焦虑心情。就像去年红利基金大热时,谁不想买入这些稳定型基金?但投资常识告诉我,在投资热点最火时买入往往不是明智之举。相反,当时坚守成长股反而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即使是现阶段的好基金,买点同样重要。(相关阅读:《2024基金业绩后十榜单的启示》,文章倒数第二段进行了我未买入红利基金的反思)
而当下的科技行业基金可能已错过最佳买入时机。从TMT板块占全A股成交额的比例来看,目前处于阶段性高点。此时参与,可能收益空间有限。我们或许希望自己拥有“左手倒右手”的能力,但真的拥有吗?或许最后一地鸡毛。

我曾经的文章,多次表述过,想买行业基金,在低谷时刻买,那反而是最安全的时刻,估值、盈利双杀过后,悲观预期都已经反应在了股价之中,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基金调仓的决定,其实是最痛苦的抉择,我也不例外。未来是拥有不确定性的,我能做到的,就是判断基金经理是否依然尽职恪守,努力研究,不辜负投资者的信任,为持有人赢得回报,用业绩为自己正名。
3、对于已经持有科技行业基金的投资者,该怎么处理呢?以我为例。对于交易仓位,把富国徐智翔选择了全部卖出,富国吴栋栋选择卖出了3/4,用以回笼现金。组合中,将中欧邵洁和国证港股通仓位调低,但不会全部卖出。目前,持有20%的现金,其余都是偏股基金的仓位。

当然,卖出后,他们又涨了很多,我“踏空”了。这在投资中都是常态,以平常心看待。在投资中,没有择时的高手。
在这里,我分享一位基金经理四季报的思考,平安莫艽,供大家参考。
我简述一下,在投资组合管理中,持有现金不只是简单地规避风险,更是一种灵活的仓位管理工具。
以当前市场为例,面对估值较高的科技行业,持有现金可能比直接投资更具优势,即期望更高:虽然现金在40%的情况下只能获得零收益,但在60%的情况下可能抓住市场调整的机会,以更优惠的价格入场。这种策略的核心不在于与0%收益比较,而是基于对市场估值水平的判断,根据对投资标的的深入理解来灵活调整持仓。

尽管当前科技基金估值较高,但组合并未选择全部卖出,原因在于:一旦完全退出可能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买入时机。科技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目前的高估值仅仅意味着赚快钱的时刻已经过去,未来波动可能加大。但从长期来看,相比其他类型资产,科技行业仍然具有一定的收益空间。
文章写到这了,今天组合基金净值涨幅已经出了,就一个字:爽!

结语
在投资的三大操作中——买入、持有与卖出,最考验人心的往往不是择时买卖,而是耐心持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在考验着投资者的定力,躁动的人心常常让我们迷失在短期涨跌的迷雾中。
我所持有和已经写过的科技基金,只是观察视野的冰山一角,舞台上还有众多优秀的科技基金经理在续写着他们的故事。不止于科技行业基金,过去三年的主动权益市场起伏曾让许多优秀人才蒙尘,但我相信,他们终将通过优异的业绩重获市场的尊重。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他们,静待花开。
写下这些思考,是想表达:投资无需追逐市场的每一个热点,只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尊重常识,保持初心,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当然,这也需要一些运气的眷顾。每种投资方法都有其黄金期和疲惫期,关键是坚持做好自己。
风险提示:本文的观点和内容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记录个人在投资方面的成长,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天天精华君 $中欧智能制造混合C(OTCFUND|015144)$ $富国洞见价值股票A(OTCFUND|019941)$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A(OTCFUND|0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