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 打卡第七天,
当前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去年以来,全球创新药领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海外融资市场在经历短暂复苏后持续震荡,而国内医药投融资数据自去年9月起已连续6个月环比改善。这种分化背后,实则暗藏同一套产业逻辑——全球创新药进入精细化竞争阶段,而国内正在政策助推下加速补齐创新短板。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A股还是港股的单一选择,不如关注能同时捕捉两地机遇的配置工具。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这只去年9月成立的基金,恰好在时间窗口上踩准了国内医药融资修复的起点。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A+H”双轮驱动策略:A股聚焦政策免疫性强的创新药产业链龙头,港股则捕捉全球未商业化biotech的估值洼地。这种跨市场组合既能规避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又可享受两地制度差异带来的估值红利。
基金经理的履历颇具看点。谭冬寒的清华医学博士背景使其在研判创新药临床价值时更具专业敏锐度,其管理的工银医药健康过去三年年化回报达28%,展现出对医药行业周期的精准把控。丁洋的海外学术背景则强化了团队对全球前沿技术的跟踪能力,这种“临床+科研”的双重视角,在评估早期创新药项目时形成独特优势。
从费率结构看,该基金申赎规则对短线投资者相当友好,持有30天即免赎回费,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工银瑞信作为头部基金公司,在医药领域已构建完整的投研生态圈,能为基金经理提供从产业链调研到临床数据解读的全方位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港股创新药指数市盈率已回落至30倍以下,而A股CXO板块动态估值仍处历史低位。随着国内创新药医保谈判规则优化,以及FDA加速审批通道对国内企业的开放,两地市场正在形成“研发-商业化”的正向循环。在这种背景下,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的跨市场配置策略,或将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提升窗口。对于不想深入研究个股的投资者,这类主题基金提供了“一站式”把握创新药红利的便捷渠道。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