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盛最新报告显示,国际资本对中资股的参与热情已达四年峰值,MSCI中国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年内分别飙升16%与23%,不仅碾压发达市场,更在新兴市场中一骑绝尘。这场由资金流、技术革新与基本面共振驱动的行情,正揭开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序幕。
国际资本涌入中资股的底层逻辑,源于认知差修复与估值体系重构的双重驱动。其一,DeepSeek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市场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刻板印象。这款开源大模型在参数效率与推理成本上的突破,不仅验证了中国AI技术的原创能力,更让全球投资者看到"硬科技+应用场景"的创新范式正在形成。正如高盛分析师所言:"中国科技股正从模式创新转向硬核突破,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动能,正在重塑估值锚点。"
其二,全球资产配置再平衡催生新机遇。在美股科技股估值高企的背景下,港股市场凭借流动性充裕(日均成交额超1200亿港元)、估值洼地(恒生科技指数PE仅18倍,低于纳斯达克52倍)及行业多元化优势,成为聪明资金的"避风港"。数据显示,港股通年内净流入超4200亿港元,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板块分别以1200亿、1100亿港元的净流入规模领跑,印证科技成长板块的虹吸效应。
其三,国内基本面复苏提供安全垫。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社零消费增速回升至5.5%,3月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科技领域量价指标企稳,印证经济转型升级的韧性。随着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突破95%、阿里巴巴云智能集团分拆上市推进,科技龙头的业绩兑现正形成"基本面-估值"的正向循环。
政策面的持续加码,为恒生科技指数注入强劲动能。香港证监会推出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18C章",为AI、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内地与香港ETF互联互通机制的优化,使南向资金配置效率提升40%;"数据二十条"的落地实施,更让数据要素价值重估成为可能。这些政策组合拳,正在构建"资本-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生态。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的国产替代浪潮,为半导体、工业软件等硬科技领域创造历史性机遇。中芯国际28nm制程产能爬坡至每月10万片,华为昇腾AI芯片市占率突破20%,这些突破不仅打破海外技术封锁,更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身位。当政策红利遇上技术突破,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的业绩增长确定性显著增强。
当下,恒生科技指数正处于"倒车接人"的黄金布局期。机构投资者的动向更具前瞻性:贝莱德、富达国际等全球资管巨头已将港股科技股仓位提升至历史高位,"中国科技十雄"概念股获超配比例达15%。这种共识的形成,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产业从"模式创新"向"硬核突破"转型的价值重估。随着中报季临近,科技龙头的业绩超预期概率较大,有望催化新一轮行情。
如果看好恒生科技指数,不妨关注$恒生科技ETF(SH513130)$,该指数成分股包含近期热度比较高的小米、联想集团、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和美团等。这些企业覆盖了硬件制造、云计算、半导体、智能终端等核心领域,后续有望成为推动恒生科技指数继续走牛的关键力量。场外投资者可通过联接基金$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5311)$ (015311)参与,推荐速速上车,把握港股科技牛市行情。#财政部5000亿注资四大行!市场影响几何?##朱啸虎看空机器人遭怒怼!如何看待?##金价破3100!特朗普关税引爆全球避险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