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来聊聊一些远去的历史,现在回头看,或许有不一样的想法,可能也会对于我们有所启发。
基金净值二三事
现在大家习惯于基金净值保留4位小数,但是早期是3位小数。对于一些波动较小的产品来说,可能连着几天净值都不会发生变化。拿短债基金举个例子,从1.0086元涨到1.0094元,需要一周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保留3位小数,那这段时间的净值都是1.009元。
涨跌幅总是0,挺让人着急的,而且这对于基金净值变化反映也太不敏感了,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保留4位小数了。
现在大家同样习惯的还有每日公布一次净值,早期在封闭期或者封闭运作期的基金是每周公布一次净值。比如定开基金、封闭基金,因为平常不能申赎,所以也就不每天公布净值,而是每周最后一天公布一次。
现在不少定开基金、封闭基金都会上市交易,自然也就会改成每天公布一次净值,方便场内交易。纯场外的定开基金、封闭基金其实不多见了。净值更新频率高,可能持有人感受会好一些。
不过随着市场的波动水平持续下降,或许在同业存单基金、短债基金等产品类型上,可以尝试基金净值保留6位甚至8位小数了。
分级基金二三事
回顾2015年的大牛市,实质上是“杠杆牛”,杠杆资金推动市场疯狂上行。
公募基金在这轮牛市中,烙印最深的就是分级基金。很多新入市的可能不太了解什么是分级基金,因为早就不存在了。简单说就是一只基金分为优先和劣后两级,约定优先级拿一个固定收益,然后不管实际收益多少,剩下的都归劣后享有。其实结构上就相当于劣后级付利息向优先级融资投资。
优先级有一个不错的利息很开心,劣后级加了杠杆在上涨的时候也很开心。不过市场下跌的时候就不嘻嘻了,尤其是行业/主题股票指数分级基金,波动大的那种,赚钱快亏钱更快……当行情不好,负反馈也很严重。
还有一类分级债券基金,也很受欢迎,结构类似,不过产品在优先级的收益设定上可能还需要做得更好,优先级和劣后级都吸引人才能保障产品持续健康运作。
鉴于分级基金已经成为历史,就不谈怎么复活了。但柠檬君觉得,分级债A的需求,我想还是不小的,是否能有相应的产品创新?杠杆ETF,会否成为可行的产品创新?
不再保本的基金
跟分级基金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还有“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的“保本”,是找担保公司来“保本”的。产品形式上,有担保公司来兜底。不过后来发现这类产品的罗乱可能有点多,加上“保本”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这类产品就终结了。
从避险角度来看,“保本”产品绝对是行业一害,坚决应该清除。不过问问投资者,这需求还是很强烈的,不是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认知的。
所以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在产品设计上更好地呵护投资者本金,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可能这些投资者也并不是十分在意超额收益,所以争取更高收益反倒是徒劳,风险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