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柠檬君这种本地生、本地长、本地学、本地工作、在家过年的人来说,春节最大的见闻就是看了很多基金季报了。看得越多,愈发感受到基金行业的难。
搬家
在查阅季报的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基金公司变更办公地址的公告,也就是职场搬家。
以前这个行业搬家,一般都是公司做大做强了,原有空间不够用或者不符合自身气质了,要拓展空间或者去到更好的地方。
现在这个行业搬家,往往是降本增效所需,紧衣缩食。大的趋势是,从中心的地方搬远一些;从好点的楼搬到不那么好的楼;面积上大的换小的,或者直接退租一部分。
主打一个能省则省,而且房租确实不便宜,在这省钱效率还比较高。不过听说有的公司现在确实用不了那么大面积了。
规模
行业整体的规模还在往上,而且增速还是比较理想的。不过细看下去,情况就比较难。
不同层级的基金公司,发展状况大不一样,越大的基金公司相对越好过一些,ETF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的大发展,他们更具有优势。而一些小公司就有些举步维艰了,没钱参与不了ETF大战,没背景也参与不了债基和货币基金的浪潮,甚至有的公司压根就没有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几个亿的公募基金管理人,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这些公司一年管理费收入也就几百万。不少公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大公司还没披露利润情况,不知道收入和利润如何,但是在降费的前提下,至少不会大幅增长,如此看来,行业的整合已经是迫在眉睫。想要涌现世界级的公司,得靠头部公司跟头部公司合并了。而小微公司的合并,则是减少资源浪费。
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也各有各的忧愁:ETF很热闹,但是不少小的指数基金陷入困境,缺乏关注,而关注到的投资者也担忧规模很难购买,持续运作有点难;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好的也带不动规模增长,反倒“回本出”规模越来越小,同样面临持续运作的困难;固收+产品的同质化愈发严重,个性化产品规模和数量锐减,可选余地大幅减少,而现在好使的策略难说一直好使。
自购
以前基金公司自购,大多是出于看好或者信心,现在情况有些变化,大多都是来凑规模的,避免产品沦为迷你基金。
减持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当然这本身也很正常,承诺持有的期限到了,减持是合规的,而在全行业降本增效且新发基金困难的情况下,不少新发基金都是发起式,需要基金公司至少认购1000万元锁定三年,资金需求不小。
战略性新业务的投入也比较大,基金公司有腾挪资金的需要,而且股东可能也有分红的需要,现在都强调回报股东嘛,这个也很正常。钱还是要优先保障经营运转,然后才是投资增收。若是运转款项有问题,那可不是小问题。
“一涨解千愁”,柠檬君还是乐观的。人总不能把自己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