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红利和债券步入调整状态,而科技成长板块则一马当先,市场情绪高涨,似乎预示着牛市来临。
人工智能革命成为此轮行情的导火索。从2023年初的信创、传媒概念,到算力、光模块,再到如今应用端的人形机器人、Deepseek,AI领域的发展不断引燃市场对科技投资的青睐。股价大幅上涨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回望2024年末,市场还主要关注债券基金路演,几乎没有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敢于发声。而这一周,每天都有科技基金经理的路演,他们一致表达了对AI未来发展的无限看好,这已成为共识。我也认同他们的观点。
从2024年最低点算,一年多的时间,主动权益基金已经有约15位科技行业的基金经理获得了翻倍的表现。除南方基金王士聪以外,其他都是重仓AI产业链的细分方向,如:机器人、算力、光模块、半导体等。

指数基金方面,近一年收益前十都是港股指数,分别是国证港股通科技30、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中证港股通科技、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估值仍在修复过程中。

这些港股科技指数近期吸引了大量自媒体的比较分析,这也不足为奇——作为阶段性涨幅最高的板块,它们自然成为焦点。
科技/成长行情演绎至今,投资者心理已经发生微妙变化。
从之前对成长板块的极度畏惧,转为跃跃欲试的心态。部分投资者开始为红利板块表现不佳寻找借口,同时准备追高或已经追入科技成长板块,是典型的动量思维驱动下的行为。
这种从恐惧到追逐的转变,恰恰反映了市场情绪的摆动规律,一如霍华德马克思在《周期》一书中描述的那样。
在2023年3月,我曾做出一些市场判断。回顾这些判断,虽然在时间维度上有所偏差,但空间维度的预测正在市场中逐步验证。
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某些行业基金实现"三年两倍"的增长目标似乎轻而易举。事实上,部分科技行业基金已经在一年内实现了翻倍,若再上涨50%,就将达到两倍的增长幅度。

我们或许已经处于“牛市”的过程中?当然,这些都得事后总结归纳。
接下来,说一下我的应对方法。我的应对,其实不要求判断是否牛市还是熊市,更注重各类资产的比价,整体上仍然看好成长风格。
昨天,昨天有中欧邵洁的线上路演。问了他对当下科技估值的看法,她说的很委婉,翻译一下,情绪太高了,估值修复已经完成,接下来,更需要注重公司的成长空间和业绩持续性了,潜在波动很大,建议先观察。另外,对AI端侧、智能驾驶和AI、医疗领域进行了分析。
基于此,今天卖出了部分中欧智能制造和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不保留现金仓位,不打算新增成分基金(红利),仓位都匀到了组合其他的持仓上。

就现阶段而言,科技再上涨的概率相对小一些,那50%的上涨很难在短时间完成,不排除市场会步入调整。
做投资,我们都知道,市场判断相对难做一些,对大体演绎方向或许能预判对,但其中的细节却不可知,更多是走一步,看一步。
这种卖出,最大的风险就是踏空,错过这个投资机会。
做投资,我们都会面临这些问题。是让利润奔跑,还是果断止损/止盈,取决于你对投资标的的置信度,而这又是由每个人的认知决定的。
当下,市场参与者,分歧仍然较大,说明投资机会很多。传统投资理论各有各的长处,约翰聂夫的低估值派和费雪的成长派,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有用武之地,也有困顿之时,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
接下来,科技行情很可能会扩散,映射到其他方向,产生行业轮动,进而带动宽基指数整体的上涨,投资者信心或将恢复。
全文完。
$中欧智能制造混合C(OTCFUND|015144)$$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OTCFUND|019934)$$富国新材料新能源混合C(OTCFUND|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