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025年高端制造领域被普遍认为是具有显著投资潜力的领域之一,高端制造业如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也将展现出强劲的恢复力和增长潜力。人工智能作为基础算力到应用推广的代表,正逐步形成新的需求。未来几年,科技软硬件领域,尤其是半导体、消费电子和软件行业,将成为资金流入的重点区域。
产业自主仍是重要发展趋势,此外化解地方债务压力也利好部分与政府业务关联度高的行业;新产业趋势驱动下,AI从基础算力到应用推广,也将带来新需求,关注半导体、消费电子、软件等为代表的科技软硬件。在韧性外需下,部分出海行业仍值得关注,如电网、商用车、家电和工程机械等外部潜在冲击较小、需求有韧性的外需相关领域。
2025年的相关政策明确了将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行业内竞争可能会加剧,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出口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状况,2025年高端制造领域确实存在丰富的投资机会。
骑牛看熊认为2025年高端制造领域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一、政策支持力度空前,新质生产力成核心
1.国家级战略驱动
《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持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升级,2025年将重点聚焦“两重两新”(重资产投资、重技术投资、新技术、新产业),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智能制造、工业母机等方向。
2.地方政策配套
多地政府布局低空经济、数据基建等新赛道,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5G、集成电路创新高地,长三角布局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元宇宙)。
二、产业升级加速,技术突破引领增长
1.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
智能制造装备(如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需求激增,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年增速超10%。
绿色制造技术(节能设备、环保材料)受碳中和目标推动,风能、太阳能装备市场空间扩大。
2.关键领域技术突破
航空航天:国产大飞机项目推进,卫星导航、商业航天设备需求爆发。
半导体与AI:芯片自主化进程加速,AI算力与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深度融合。
三、细分赛道投资机会
(1)AI赋能的核心赛道
1.AI+智能驾驶
随着国产替代硬件成本下降和能源化架构普及,L4级自动驾驶加速向中低端车型渗透,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车载芯片和算法公司受益。智能驾驶领域在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驾驶将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向。
2.AI+工业流程
无灯工厂、24小时连续生产的智能车间成为趋势,人形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监测岗位,带动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设备需求。通过AI赋能,未来的工业流程将更加高效和智能化,生产效率将得到极大提升。
3.AI+通信互联
随着AI的发展,通信互联将成为连接各种智能设备和场景的重要纽带,提升生活上的便捷性和幸福感。智能家居、车联网等场景的终端整合需求增长,边缘计算、5G模组及物联网平台企业迎来机会。消费电子领域包括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等,随着5G换机周期和光学、屏幕等创新的出现,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拉动。
(2)新能源与能源管理
1.新能源
渗透率超50%后进入成熟期,关注电池技术创新(固态电池)、充电桩智能化管理及出海布局。AI赋能后的能源管理系统将更加便捷和高效,有助于优化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风光储一体化
光伏风电装机维持高增速,储能配套需求激增,重点布局液冷储能、虚拟电厂及AI优化能源调度系统。
(3)先进制造与核心零部件
1.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2025年或成产业化元年,谐波/RV减速器、伺服电机、力控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加速,头部企业订单放量可期。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预计在未来几年将迎来快速增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持续上升。
2.半导体设备及材料
外部制裁倒逼国产替代,光刻胶、大硅片、第三代半导体设备(如刻蚀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3.工业母机与高端机床
政策推动数控化率提升,五轴联动机床、超精密加工设备需求增长。自动化生产线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加速,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4.轨道交通装备制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高效、环保的交通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上升,轨道交通装备的市场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动车组的产量同比增长了24.5%,这一趋势在未来几个季度有望延续。
5.高铁设备制造
高铁设备制造企业在未来的成长潜力不容小觑。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的推进,高铁设备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4)新兴战略方向
1.低空经济与飞行汽车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卫星制造与应用、发射服务等相关业务将成为未来几年内的投资热点。适航认证加速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eVTOL动力系统等细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2.商业航天产业链
火箭回收技术突破带动发射成本下降,卫星互联网组网需求驱动星载元器件、地面终端设备投资。航天航空领域的投资热度也在逐步上升。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正在形成,这不仅涉及到卫星的制造与应用,更涵盖了诸如发射服务等广泛的业务。这一切都表明,航天装备制造在未来几年将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成为新的蓝海市场。
(5)国产替代和出海机会
除了AI+领域的投资机会外,国产替代和出海也是当前值得关注的硬实力投资方向。优秀的企业不会仅满足于通过低价竞争抢夺市场,而不在乎其盈利能力和品牌价值。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国产替代将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优秀的企业会通过出海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四、投资策略
1.关注高景气细分龙头:如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设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的头部企业。
2.布局政策红利领域:低空经济、算力基建等新兴赛道具备长期潜力。
3.平衡风险与收益:可配置高股息策略(如现金流稳定的消费设备龙头)对冲短期波动。
2025年高端制造领域在政策、技术、需求三重驱动下,将迎来结构性投资机会,重点关注智能化、绿色化及国产替代三大主线。需动态跟踪技术突破进展及国际供应链变化,适时调整布局节奏。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将继续引领潮流,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方面,市场需求将不断攀升,高端制造领域的多个细分方向在当前时点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投资潜力。根据市场预测,工业机器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会见证两位数的增长。对于寻求投资机会的公司和个人来说,投资智能制造装备,无疑是抓住未来经济发展的契机,重点布局“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的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商业航天等。
骑牛看熊持有并看好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160212)作为一只混合型基金,其投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 灵活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
基金通过联邦(FED)模型和风险收益规划模型,动态调整股票与债券等资产的比例。封闭期内股票仓位为60%-100%,LOF阶段调整为60%-95%,同时保持不低于5%的现金或短期政府债券以应对流动性风险。这种灵活性有助于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平衡收益与风险。
2. 注重估值与ROIC的选股逻辑
基金采用自下而上的个股选择策略,重点关注具有竞争力且估值合理的上市公司。通过分析企业基本面、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筛选出盈利质量高、资本效率优的标的。例如,2024年四季报显示其重仓股如三变科技(9.97%)、福晶科技(9.74%)等均为细分领域龙头。
3. 行业配置聚焦高成长领域
投资组合偏向科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成长性行业。例如,前十大重仓股涵盖电力设备、电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如三花智控(9.17%)、双林股份(8.94%)等,体现了对产业升级趋势的把握。
4. 风险控制与分散投资
债券投资以利率趋势分析和经济周期为基础,通过债券置换、收益率曲线配置等方式降低波动性。同时,基金持仓分散,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占比约70%,避免过度集中风险。
5. 长期业绩与基金经理管理能力
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在过去一年内的同类排名为263/7824,显示出较好的业绩表现。基金自2010年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达222.34%(截至2025年3月),近一年收益45.37%,同类排名前4%。基金经理王兆祥自2022年6月管理以来,近6个月收益超30%,显示其主动管理能力。
6. 适应多元化市场环境
基金可投资科创板、存托凭证等新兴资产,捕捉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机会,同时通过权证、资产支持证券等工具增强收益来源。
7.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王兆祥自2022年6月21日开始管理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160212),该产品自2013年2月19日转型以来长期业绩表现亮眼,超额收益显著。自转型以来涨幅达307.33%,远超同期大盘和基准表现;近1年业绩48.28%,同类排名前3.18%。
8.基金产品优势
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160212)主要围绕“产业升级”新机遇,积极捕捉结构性机会,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共享企业长期发展红利,同时自下而上精选“高质量+低估值”个股。在组合管理过程中,我们以5年年化15%以上业绩增长,同时估值偏低的标准筛选公司,目前主要配置:医药消费+硬核制造+泛AI等方向,其中医药消费主要在一些低估值有边际变化的优质个股上;硬核制造主要集中在具有出海逻辑和升级逻辑的价值成长股上;泛AI主要在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的细分龙头个股上,基本都是估值偏低的各细分行业的优质公司。
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160212)凭借其稳健的投资策略、优秀的业绩表现、专业的基金经理团队以及广泛的市场认可度,成为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优质基金产品。该基金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策略,在行业配置、个股选择及风险控制上形成差异化优势,适合中长期持有且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资者。
#机构:机器人规模将远超汽车、3C行业##英伟达GTC大会揭晓AI芯片新突破##小米业绩炸裂,港股还能买么?##机构:金价或冲击3200!还能上车吗?##债市剧烈调整,何时见底?##大消费强势归来!还能上车吗?##医药医疗板块复苏!能追吗?##晒收益##3月A股春季攻势能持续吗?##华为组建医疗军团!AI医疗概念要爆发?##黄金又有什么新消息?##李大霄:美股估值或是宇宙顶##浙江AI重磅会议将开,算力生态加速构建##余承东:首款原生鸿蒙正式版手机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