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基金调研团# + $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 或 $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C$
老身我已经退休多年,心情已经心如止水,但是我还是在近期惊讶了!
因为我看到了AI的突飞猛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标志着我国正从技术跟随转向创新引领的关键转折点。正如新华网在《拥抱人工智能 引领未来产业》中指出,AI作为通用性最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其溢出效应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培育未来产业",到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的"算力基建""工业大脑"等配套政策,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已形成"技术迭代-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的闭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37.3%,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0.2%和27%。这些数字背后,是AI技术对生产流程的深度改造:在浙江宁波的汽车工厂,人形机器人通过动态抓取策略实现柔性生产;在四川长虹的家电制造车间,AI视觉检测技术将良品率提升至99.8%;而重庆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则让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
这种变革不仅发生在生产端,更在需求端催生新场景。低空经济领域,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激增91.5%,AI除草机器人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将作业效率提升3倍;6G通信技术瞄准100Gbps传输速率,为人形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提供底层支撑。正如中国政府网评论指出,"AI+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构建'技术-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
一、高端制造的三重进化:从产业升级到新质生产力
在AI技术渗透下,高端制造业正经历着历史性蜕变,形成"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前瞻化"的三维发展格局。
1. 传统产业:数字化技改的涅槃重生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25年前两个月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投资增长37.3%,通用设备投资增长21.6%,背后是"技改投资+数字化转型"的双轮驱动。湖北推进1万家规上企业数智化改造,浙江构建"算力地图"实现资源调度,重庆通过"5G+工业互联网"打造200家智能工厂。这种改造不仅提升效率,更带来价值重构:沈阳机床的"黑灯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化生产,碳纤维列车减重11%的同时能耗降低7%。
2. 新兴产业:技术突破的链式反应
新能源汽车年产销突破1000万辆、固态电池商业化提速、智能驾驶进入城市全场景,标志着新兴产业正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产业链协同。在半导体领域,存储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35%,半导体设备自给率突破20%,AI大模型的算力需求推动GPU芯片研发投入增长60%。这种技术跃迁带来的不仅是产能扩张,更是价值链的攀升——国内企业在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的市占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42%。
3. 未来产业:AI驱动的范式革命
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写产业演进规律。据新浪财经调研显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万亿级赛道,其核心突破在于AI技术赋予的"智力水平"提升: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已能完成后空翻,特斯拉Optimus的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在咸阳高新区,AI+农业实现香芋全产业链增值,每亩增收2000元;在青岛,碳纤维材料应用于轨道交通,推动高端装备轻量化革命。
二、掘金高端制造:国泰基金的"真成长"投资哲学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公募基金作为重要参与者,正通过专业研究捕捉结构性机会。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近1年48.28%的收益率、同类前3.18%的排名,正是这种专业性的体现。而掌舵该基金的王兆祥,其"真成长"投资体系为市场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解码范式。
1. 能力圈构建:产业链穿透式研究
王兆祥自2014年加入国泰基金,历经中小盘研究、电力设备新能源深耕、制造业投研组组长等阶段,形成了"核心能力圈-产业链延伸-跨领域验证"的能力构建路径。其持仓中,思源电气的持续重仓贯穿2022-2024年股价上行周期,印证了对电网智能化趋势的精准把握。升任组长后,他沿产业链向机械装备、军工科技延伸,通过工业控制企业切入半导体设备领域,形成"中观产业趋势-宏观政策导向-微观企业验证"的三维研究闭环。
2. 投资框架:真成长的三重维度
王兆祥将制造业划分为价值成长(50%)、周期成长(20%)和纯周期(30%)三类,重点聚焦前两者。其"真成长"标准强调:盈利持续性:选择年利润复合增长15%以上的企业;估值合理性:PE控制在5-30倍区间,拒绝泡沫化标的;产业前瞻性:捕捉"新场景+新技术+供需错配"的边际变化。截至2024年四季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达76%,其中60%为市值300亿以下的"灰马股",体现了"精选个股+适度集中"的策略。
3. 行业布局:AI+制造的双轮驱动
在具体操作中,王兆祥紧扣AI技术主线,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 算力基础设施:受益于AI大模型训练需求,重点配置电网设备(思源电气)、储能技术(宁德时代供应链企业);
- 智能装备升级:把握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机遇,布局精密传动(绿的谐波)、机器视觉(矩子科技);
- 自主可控赛道:在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航空航天材料(中航高科)等领域挖掘国产替代标的。
这种布局在2024年市场波动中展现出韧性:当新能源板块遭遇回调时,基金通过提前布局电网智能化、军工信息化实现收益对冲;在2025年AI行情启动时,又凭借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度研究捕获主升浪。
三、王兆祥的投资心法:从产业认知到企业洞察
作为国泰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王兆祥的投资哲学深植于对制造业的深刻理解,其研究框架可概括为"组织-能力-财务"三位一体。
1. 组织力量: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调研中,王兆祥特别注重与中低层管理人员的交流,通过观察基层员工对企业使命的认知、对产品发展的理解,判断组织的凝聚力。他认为:"好的组织能让1+1>2,差的组织则会产生价值毁灭。"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帮助他在2023年挖掘出某工业控制企业,该公司通过扁平化管理实现技术迭代速度行业领先,两年内市值增长300%。
2. 核心竞争力:穿越周期的护城河
针对不同行业,王兆祥定义了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标准:传统制造业看成本控制(如双林股份的精密模具技术),新兴产业看技术壁垒(如某半导体设备企业的离子注入技术),消费类企业看品牌渠道。在军工领域,他通过跟踪合同负债变化,提前布局某航空发动机公司,受益于"十四五"订单集中释放,持仓期间涨幅超200%。
3. 财务验证:价值投资的试金石
王兆祥将财务指标视为"历史表现+未来承诺"的验证工具,重点关注ROE、ROIC、自由现金流等指标的趋势变化。在分析某新能源材料企业时,他发现其存货周转率连续三个季度提升,结合产能扩张计划,判断其即将迎来量价齐升,最终在6个月内实现80%收益。
四、2025年投资展望:把握三大确定性机遇
站在当前时点,结合政策导向与产业趋势,高端制造领域存在三大确定性机遇:
1. AI+机器人:万亿赛道的启动期
随着特斯拉Optimus量产在即,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工业机器人的1.5倍,其应用场景正从汽车制造向3C、物流、医疗扩展。据高工机器人数据,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5000亿元。王兆祥提前布局的某传动系统企业,其RV减速器市占率国内第一,深度受益于产业链国产化。
2. 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攻坚期
在存储芯片、逻辑芯片领域,国内企业正突破14nm制程瓶颈,带动半导体设备需求爆发。2024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35%,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自给率分别提升至25%、18%。国泰估值优势持仓的某设备厂商,其研发的先进封装设备已进入台积电供应链,未来三年订单 visibility 超过50%。
3. 军工信息化:需求释放的提速期
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2025年军工行业合同负债同比增长40%,新型号装备列装加速。王兆祥重点关注的军工电子领域,某企业的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市占率超60%,受益于军机换装和无人机升级,其军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65%。
五、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与产业共成长
在AI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历史交汇点,国泰估值优势混合基金的亮眼表现,本质上是对"技术-产业-企业"三重逻辑的深度把握。王兆祥及其研究团队通过"真成长"投资体系,既捕捉到AI算力基建的确定性机会,又提前布局机器人、半导体等未来赛道,更在企业微观层面实现了从组织力到财务指标的精准验证。
老身我行文至此,已经心潮澎湃,但是我还是要平复自己的心情,写下最后的句子以作结尾。
当前时点布局高端制造,不仅是分享AI技术红利的必然选择,更是参与中国产业升级历史进程的战略机遇。正如王兆祥在调研中所说:"真正的成长,是能穿越周期的产业趋势与企业价值的共振。"国泰估值优势混合基金,正以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前瞻性的布局,为投资者打开这扇机遇之门。@国泰基金 $国泰估值优势混合(LOF)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