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柠檬君一样的感受,这半年离职的知名基金经理有些多,行情最难的时候都熬过去了,他们却不能继续坚守岗位了。
为什么是这个时候
首先是一个周期性因素,熬过熊市后就是一个离职比较多的时点,因为在这个阶段可能外部会有比较多的诱惑,而随着行情转好,也有利于下一段职业生涯的发展,开个好头还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一个年度性因素,一般这个时候会结算一笔年度的“牛马费”,一般都是拿完钱再走人。
再次是个体因素,公司的发展不及预期、股东的变更、高管的变动、部门的纷争都可能有影响。柠檬君至今难忘一位基金经理在跳槽2年后说“我到现在也想不到自己会换一家公司”。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行业性因素,不少基金公司在待遇方面有一定的调整,也可能会让基金经理们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可能多重因素都赶在一起了,自然离职数量就显得有些多。
未来去处有哪些?
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后,去处有哪些?
首选还是其他公募基金公司,不过得是待遇更好一些的,待遇也不仅仅是薪酬,还可能有股权等。毕竟待惯了公募基金,还是更习惯这一套体系,也能降低后续的风险。不过选大平台还是要股权,得根据自身情况来斟酌。
私募基金也是一大去向,尤其是一些投资风格不太公募,比较私募的基金经理,选择这个方向也再正常不过了,这有时候都不是待遇的事儿,而是更加适合的原因。
包干或单干,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方向。有的基金经理就是单干出身,所以也就不要奇怪公募基金经理怎么会单干,时代真的变了。
不同的基金经理可能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有不同的规划,行业的一些变化可能会对个人有些影响,但是有能力的人永远是更自由些的,选择更多一些。
投资者未来怎么办?
从目前的规划设计来看,解决方案主要是指数化投资。不过指数化投资,并不能解决阿尔法的问题,反而可能放大行业的贝塔。
行业要解决的问题是投资者不会投资,甚至都不是不会投资的问题,而是不懂投资。基金投顾被寄予厚望,不过投资者现在可能不这么想,甚至有的基金公司也不这么想,相关团队都被优化了。
作为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主动投资价值的投资者,柠檬君接下来要做的可能就是更多的挖掘,虽然在一段时间里,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后续还是令人期待的,人才的涌现可能更集中在个别基金公司,也会出现更多更有个性的基金经理。